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辞官现象折射官念之变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辞官现象折射官念之变。在过去的一年中,出现了多起辞官事件。辞官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了人们对于“官念”变化的思考。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更多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
更多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
【热点概述】
在刚刚逝去的2014年,官场中的辞官现象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湖南益阳政协副主席陈延武,年过半百,淡然告退,抖落一身“副厅级”光环,当起了“陈老中医”。;北京市昌平区原区委书记关成华,重返大学校园,潜心读书、观察、思考;浙江省平阳县原副县长周慧在辞职感言中说:“这一刻,仿佛云淡风轻。”;四川古蔺县石宝镇原副镇长赵光华,吐槽工资仅够给孩子买奶粉、尿布,工作6年还靠父母接济,毅然辞官;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处原处长陈伟才,告别战斗20年的公安岗位,辞官改任珠海格力电器副总裁……现如今的辞官现象的频繁发生,多少还是引起了人们对于“官念”变化的思考。
【专家点评】
这两年,干部辞官已不新鲜。官,本是一种社会职业,同医生、教师、清洁工等行业一样,都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然而在人们心中,辞官远比辞职更能“撩动心弦”,让人有所触动。透过辞官现象,不难看出我国政治生态、社会发展的深层变化。
辞官者之所以有此勇气放弃“皇粮”,一方面,与我国改革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紧密相连。回顾历史,政治体制内的人曾三次集中“溢出”。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批公务员赶潮下海;第二次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民营企业政治地位提高,大量公务员再度辞“官”;第三次是2000年前后,政府机构改革精减人员,不少领导干部辞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人才双向流动奠定了更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也引导公众更深层次上理解并做到以平常心看待“官”与其他职业间的多元性选择。
另一方面,辞官者的动机千差万别,但不能说完全与“为官不易”无关。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吏、反腐倡廉成为国家的常态化工作。党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落实,效果也是掷地有声,从“老虎”到“苍蝇”一起打,让当权者意识到“为官”肩负的重大责任,不能“任性”,更不敢****。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大环境下,过去那些认为当官旱涝保收甚至油水十足的人,如今再也不敢轻易触碰国家的“底线”,甚至觉得“官”做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心自己一不六神落得悲惨下场。甚至有些人认为如今的领导干部属于“高风险低收入”的“弱势群体”,在国家大兴“清廉者上****者诛”的背景下,千军万马奔仕途的热潮有所降温也在情理之中。
去职者渐行渐远,在职者应忠于职守。“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并无好坏可言,但如何为官,却具备好坏之分。为官一任,不能因制度严了就“在岗不在状态”。更不能抱有“会干不如会看”,见风使舵,选择性办事的心态;或会办不如会推,推诿扯皮,不办事、少办事;或善为不如善拖,拖延应付,马虎办事;或善管不如善转,尸位素餐,吃公家饭,干自家活。这种不利于民的“为官态度”,不仅违背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也蔑视了作为公职人员的职业操守。所以,可以选择“辞官”,但“在位者”就必须时刻谨记身份,牢记使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切不可忘乎所以,在“官”的道路上自取灭亡。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建立通畅的交流渠道,让官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至关重要。所以,国家要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人事任用制度,让官员们人尽其才,各尽所长,促进国家体制人员的有序流动。到那时,辞官现象也就会像各行各业一样,有进有出方为正常,也不会再引发人们对此的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