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教科书式执法
【热点事件】
2018年5月13日下午,上海执勤交警在一处开放式公园附近道路发现无牌车辆。警察依法对驾驶人进行问询,经过口头传唤,三次警告,在驾驶人仍不出示驾驶证后,警察使用了催泪瓦斯。在整个执法过程中,警察没有阻拦周围人的拍摄行为。随后,记录此次执法过程的视频走红网络被网民称赞为“教科书式执法”,引发舆论热议,相关舆情量在5月18日达到顶峰。
【命题预测】
近日,某地一执勤交警在查处无牌车辆的执勤过程中,依法对驾驶人进行问询,经过口头传唤,三次警告,在驾驶人仍不出示驾驶证后,警察使用了催泪瓦斯。执法过程中,警察没有阻拦周围人的拍摄行为。随后,记录视频走红网络被网民称赞为“教科书式执法”,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近年来随着暴力执法等现象的不断爆出,群众的镜头也纷纷对准了民警的执法过程, 2016年7月,公安部组织了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要求民警习惯在“镜头”下执法。在此之前多次出现网络视频,爆出民警存在暴力执法,导致了恶劣舆论后果。而后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化现象,一些极端群众对于拍摄视频掐头去尾,误导舆论导向,使得绝大多数群众对于依法执法的民警产生质疑,甚至影响民警的正常生活。面对此类问题,一些警察在群众镜头下不敢轻举妄动,导致违规者反而愈加嚣张,以警察打人为要挟。因此引发更多思考,到底镜头下的依法执法该如何进行。
1.对执法者而言,有利有节有理的严格执法,给广大执法者树立了榜样作用,只要保障依法正当合理的执法,既可以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
2.对于公众而言,是公众法治意识的进步,也帮助公众摆正了群众位置,面对执法现场,公民应积极配合,拍摄执法现场的公民在实行监督权的同时,也应维护执法公义。
3.对于执法工作而言,既维护了广大执法者的正面形象,也维护了执法尊严,以程序化、规范化的行动重申了法律本位。成为公安机关重塑执法权威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4.对于媒体舆论而言,人民日报的公开报道,也摆明了主流媒体的导向位置,起到了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为舆论走向指明了方向。随后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载跟进,迅速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力,为全社会进行了一次正面法治宣传,也为今后全国公安民警正常执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教科书式执法的背后也存在如下问题:
1.执法者不敢依法执法。很多一线民警基于近些年来不公正的涉警舆论,不敢执法,不敢被拍,面对镜头和煽动者的言论不敢使用执法工具和执法手段,太多的不可预料因素,足以让民警放弃验证“依法执勤无罪”的理论可靠性。
2.涉警舆论并不完全客观公正。面对长期惯性的黑警思维, “警察打人”、“警察欺负纳税人”、“索要执法证”等伪“民意”被广泛传播,阻挠执法、抗拒执法、甚至袭警等极端行为,也从个别孤立事件变成了稀松平常的普遍常态。而一些地方公安机关,面对涉警“负面舆情”,处理方法往往倾向于“平息”事态。
3.抗法者心存侥幸心理。面对民警执法过程,往往第一时间就是想着推脱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诋毁警察打人,以舆论压制民警,甚至希望误导舆论。大多数普通公众对正确的执法程序也缺乏了解。一些人甚至在触碰法律后不自知,寄希望于狡辩、遮掩等“躲过一劫”。
4.拍摄者恶意诋毁中伤执法者。部分恶俗心态的拍摄者希望通过歪曲事实,帮助抗法者逃脱法律制裁。甚至为博得流量对视频掐头去尾干扰执法现场,缺少对于法律的正确认识。
对于执法人员来说,镜头下执法应如何继续?
1.公安机关应该加强对于执法者的培训教育。通过培训会、视频演示等方式,梳理执法场景,对民警在一线执法时“应该怎么做”“如何规范做”给予直观清晰的解答,提出明确规范的要求,引导执法者改进执法方式,讲究执法艺术,着力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
2.公安机关应加强对于公众法治意识的宣传引导。通过执法公开日、法制宣传等形式,普及镜头下执法的相关要求,对于拍摄者给予监督权的同时也避免阻碍执法现场。做好执法程序的宣传工作,让公众了解执法程序,避免产生投机心理。
3.公安机关应提高舆情处理能力。一是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引导媒体舆论的重要平台。二是完善舆情的处置机制,强化“警媒”的沟通互动。
4.政府部门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条例。规范依法执法的相关依据,出台《民警依法履职免责规定》等,对于依法执法的一线执法人员给予制度保障。
5.执法者应该坚持依法执法。严格遵守执法程序的相关规定执法,履行自己的职责,而非畏首畏尾,惧怕抗法者以及舆论镜头,真正践行依法执法,信任法治。对于抗法者警告后可按规定使用警械,对于监督者应坦然面对,涉及机密可提前告诉不应外泄等。
6.媒体舆论应担起揭露真相的社会责任。主流媒体的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客观报道,以此重塑正面的警察社会公众形象,改善警民关系,共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