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名称
学历
专业
部门名称
职位代码
考试提醒 官方微博 在线做题 视频讲演
您的当前位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辅导 >> 申论范文 >> 正文

申论范文:城建之道 若有还无

发布:2018-10-08 13:43:04 字号: | | 【 打印 】
   古语有云:“无极生太极”,这就是无中生有之意,城市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应该明白化有为无的道理。以前,城市发展是摊大饼式,而现在更强调新型城镇化;以前,在乎的是城市人口,现在关注的宜居城市。关于城市建设问题,习近平指出,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意在于“有”与“无”、经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的三者结合,才能是诗意地栖居。
  城市建设要“有”。自古以来,城市都其“有”繁荣兴盛,比如唐帝都长安、宋开封临安;元大都上都、明金陵北京、清北京上京,这些古代都城都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源集聚而兴盛;近现代以来,青岛、长春、香港、上海也是因其在地缘、资源上的“有”为殖民者所掠夺。就当下城市格局而言,东部沿海城市,如上海的经济资源、北京的政治资源、深圳的人才资源都是其繁荣的“有”;而中西部城市,如成都的生活节奏、武汉的人才资源;西安的文化资源,都因其“有”而吸引了大量人口。同样的,从自身角度来看,我们来到城市,也是因为自身工作、子女教育、老人医疗资源、老人养老等城市比农村多的因素。简言之,城市要“有”,城市要“多”,才能为人的生存、发展、精神实现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城市建设需“无”。众所周知,城市既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既要注重面子也要抓好里子,这气质就是文化、这里子也指文化,也就是城市的“无”。因此,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看其在物质条件、基础设施、资源总量、高楼广场上的“有”,更应该看见城市在文化底蕴、精神归属、文明程度、市民素质这些隐形的方面,只有看到这些“隐形”的“无”,才能“无中生有”,才能够城市精神价值、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内涵、彰显城市气质。正如认识论所说,认识反作用实践,这些看不见的精神价值必将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实践中去彰显出其不可或缺的反作用。
  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城市建设既需要有形之物,也需要无形之气。唯有把握有无之道,方能让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现实。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出文明城市、魅力城市、美丽城市,只有这样,才能让有无之度随风入夜,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