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名称
学历
专业
部门名称
职位代码
考试提醒 官方微博 在线做题 视频讲演
您的当前位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贵州 >> 公考资讯 >> 正文

贵州省150余名专家评阅公务员招录试卷 全程监控

发布:2016-05-13 09:56:44 字号: | | 【 打印 】
  贵州省2016年公务员招录笔试阅卷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阅卷评分是否公平、公正?这是广大考生最关心的问题。5月11日,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向媒体开放今年贵州省公务员招考笔试阅卷现场,同时还邀请考生代表、考生家长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员入内参观,欢迎社会监督。
  直击:现场高度戒备阅卷全程监控
  下午3时,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考试院事前组织,贵州公务员考试网专家一行来到花溪郊外一处僻静的地方,这便是今年贵州省公务员笔试阅卷的场所,外面看似不起眼,里面却是处处戒备森严。
  专家看到,房屋周边拉有警戒线,有4名警察把守着,入口处设有提示:请出示工作证。
  专家戴上统一证件后,随巡视组进入这栋楼。阅卷现场设在一楼的会议室里,整个现场酷似一个网吧,一百多位老师正聚精会神的阅卷,电脑键盘的敲击声此起彼伏。主席台上的两个全景摄像头及房屋四周的监控探头,记录着每个阅卷老师的一举一动。
  “为确保整个阅卷的公开、公平、公正,今年我们加大了监控的力度,采用了高清摄像的方式,全程记录下整个阅卷过程。”省人社厅考试院院长薛江春介绍,如果有考生、家长或其他人士对阅卷评分产生质疑,可以回放监控录像。
  保密:阅卷专家签署保密协议阅卷期间“与世隔绝”
  贵州省公务员招考、人民警察和选调生招考笔试于4月24日结束,从25日至现在一直在组织进行阅卷。
  “今年公务员招考笔试结束当天,网上出现疑似江西公务员招考泄题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此,人社厅高度重视,要求我们一定要科学谋划,严密组织,确保任务完成。”薛江春介绍,考试院及时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4月24日当天,集中力量对省直和9个市州考点的全部题本和答题卡清点整理完毕,并于24日当晚同步完成了扫描读卡现场器材和设备的调试工作;25日至28日,利用四天时间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完成60万份答题卡和1万多个考场考务卡的扫描工作;29日,完成了《申论》图像切割和阅卷现场布置以及设备调试任务;30日,组织核心专家组讨论《申论》标签和制作评分标准;5月1日,全部专家正式入场。
  薛江春告诉专家,本次阅卷从全省共抽调了150余名专家,都是历年参加过公务员阅卷,有阅卷经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责任心强的。为确保公务员考试阅卷公正性,全体阅卷专家签署了保密协议。与此同时,阅卷期间,阅卷专家们“与世隔绝”,吃、住均在此不能离开。
  评分:实施网上评卷及多评机制每道题最少两位老师阅评
  据了解,阅卷工作管理小组负责管理阅卷工作,管理小组下设4个工作小组,分别为核心专家组、现场管理组、安全保卫组、技术支持组。其中:核心专家组负责阅卷期间阅卷员培训、阅卷进度和质量的掌握分析、问题试卷的仲裁判断等工作,是阅卷队伍的核心。
  阅卷核心专家组组长表示,《申论》阅卷,主要分为专家试评、阅卷员培训及试评、正评、重评四个阶段,专家在现场看到的,是正评阶段。
  专家试评阶段:核心阅卷专家组通过仔细阅读题本,反复讨论研究,分析命题思路,把握考试要求,试评考生试卷,制定标答,修订评分标准。从扫描试卷中抽取样卷、培训卷用于测试阅卷员对评分标准的掌握程度。
  阅卷员培训和试评阶段:合格阅卷员进入正评,不合格阅卷员在题组组长指导下继续试评,直到合格才能进入正评。
  正评阶段:采取网上评卷和多评制,即计算机自动随机将考生答题,分发给任意两位阅卷老师,如果这两名阅卷老师给该考生打分在设置的打分误差内(每题总分的20%以内),即取这两名老师给分的平均分为该考生的得分。若超过了评分误差分值,则系统将该试题分发给其他任意一位阅卷老师,若评出的分数也在误差分值之外,此题由阅卷组长仲裁得出该考生该题的最后得分。
  据介绍,所有考生的每道题至少需要经过2次阅卷员评阅,最多可经过4次评阅。
  考生:“阳光下操作,我们完全放心!”
  应届毕业生古川川参加了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作为考生代表参观了评卷现场后,她放心了。
  “这与我想象中的阅卷完全不一样。首先是阅卷现场,150多位老师统一阅卷,透明度非常高。”古川川告诉专家,公务员考试是否公平、公正,是考生最关心的问题。之前她有些担心,怕那些“有关系”、“有背景”的考生会找关系操控考试成绩。可当天看了老师们是如何评卷后,心中的担忧终于放下。每份试卷至少两位老师来改,且卷子均经过切割处理,根本看不见考生姓名或者其他信息,保证了阅卷公开、公平、公正,非常科学合理。
  据悉,按照目前的进度和的预期,5月中旬将完成《申论》阅卷、相关数据校验检查和异常情况处理等工作,力争本月底对成绩进行发布。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