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名称
学历
专业
部门名称
职位代码
考试提醒 官方微博 在线做题 视频讲演
您的当前位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 黑龙江 >> 申论辅导 >> 申论范文 >> 正文

2015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解析:文化失根

发布:2015-05-18 15:41:24 字号: | | 【 打印 】
  2015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即将启动。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网(www.zggwy.org/hljgwy/)为考生提供了申论范文:文化失根。更多写作方法、解题思路和技巧详见2015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
  【真题链接】
  “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范文】
  【1】愿君莫做摇摆人 愿君惜取同源血
  ——应对城乡一体化中的无根化危机
  城市与农村、城市人与农村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断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那些来自农村、身在城市的知识分子,疑惑于自己在城市融不进、在农村回不去,成了徘徊于城乡之间的“摇摆人”,这种“无根化”危机的意识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不要断裂社会。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期待在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中,能够解决城市外来人员的精神困惑与无根危机,让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平等地位,珍惜同源的血液,再也没有一个摇摆人。
  城乡摇摆人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人口流动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像农民工和毕业后在城市工作的青年,由于户籍壁垒、经济实力、地域文化的隔膜等因素,陷于农村回不去、城市融不入的尴尬境地。许多城乡摇摆人怀揣梦想来到繁华都市打拼,与早期外来农民工群体相比,有着更为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更加趋向于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当然他们也更加渴望融入城市,但是受困于自身因素及现实的制度门槛、政策限制等,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仍然只能游走于城市的边缘,被喻为“无根”之人:【2】回不去的是故乡,城市也吝于敞开怀抱。【3】作为一支庞大的、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如何表达他们的诉求和情感,如何实现他们的权利和梦想,又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大潮中找到他们的未来,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命题。
  解决无根化危机,消除“摇摆人”现象,首先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打破户籍壁垒和地域限制,使公共服务普遍惠及在城市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群体、每一名个人。要将外来人员普遍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给予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全方位的普遍保障,要让外来人员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才能促使他们落地生根。特别是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办法,推动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等待遇”就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公共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均等化,意味着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和紧密衔接。这理应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解决无根化危机,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给予外来人员以精神上的呵护。【4】一些“摇摆人”之所以感到难以融入城市,关键在于城市文化的大门没有向他们打开。在加大文化公共服务建设力度的过程中,要突出对外来人员的重视,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打造融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员于一体的文化共建、共享体系,让外来人员参与共建,分享城市精神文明的成果,在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管是纯粹的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我们具有同源的血液——源自一个民族,共踏一方热土。让我们珍惜、呵护不同群体本出同源的血液,化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无根危机,在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地位平等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精讲】
  [亮点分析]
  一,标题新颖。
  主标题采用对仗句式,诗意十足。副标题点明题旨,意味深长。主副搭配,相得益彰,让人眼前一亮。
  二,结构清晰。
  文章开门见山突出问题所在,紧绕论点论述。文章主体围绕论点,首先论述了问题存在的严重性、政府报告提出的要求解决问题的原因及重要性,逐步推导出解决无根化危机,消除“摇摆人”现象的结论,文章又给出了化解无根化危机的解决措施,措施立足于生活实际,具体、可行。文章逻辑严谨,整体感非常强。
  [结构思路]
  突出“摇摆人”以及无根化问题,通过目前存在的社会现象——“那些来自农村、身在城市的知识分子,疑惑于自己在城市融不进、在农村回不去,成了徘徊于城乡之间的‘摇摆人’”,对“无根化”危机生成的原因、危害进行分析论述,进而提出对策,最终指向问题的解决。详细来说:
  第一段,文章开门见山说明了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即城乡“摇摆人”现象和无根化危机,通过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和总体方针,表达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段,首句即把观点亮出,展开了对问题现状的分析评论。重点分析了导致此现象的原因。首先,户籍壁垒、经济实力、地域文化的隔膜等因素,使“摇摆人”陷于农村回不去、城市融不入的尴尬境地;其次自身因素及现实的制度门槛、政策限制因素,导致游走于城市边缘的“无根人”现象。通过这两种现象,说明了目前这一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源,为下文提出应对措施做好了铺垫。
  第三段,紧密承接第二段“摇摆人”现象提出对策,并结合首段给出的十七大报告中的相关表述,顺势提出了解决“摇摆人”的基本思路。从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提出了贴近实际、可行性强的具体措施。
  第四段,针对第二段提出的“无根化”危机产生的文化原因,结合现实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化解无根化危机,在精神建设领域实现人人平等,城乡居民共筑精神家园。
  第五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我们具有同源的血液——源自一个民族,共踏一方热土。不仅使论点得到升华,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的高瞻远瞩和殷切希望。
  [论证方法]
  例证:文章首段中“那些来自农村、身在城市的知识分子,疑惑于自己在城市融不进、在农村回不去,成了徘徊于城乡之间的‘摇摆人’,这种‘无根化’危机的意识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通过举例的方式论证了问题的真实存在,为文章行文开了一个好头。整篇文章句句都有依据,字字不离现实。
  [独特视角]
  文章没有一味地就事论事,而是针对当今社会部分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违背和谐社会要求并加深社会断裂”,并深入主题展开论述。正如文尾所述“不管是纯粹的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我们具有同源的血液——源自一个民族,共踏一方热土。让我们珍惜、呵护不同群体本出同源的血液,化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无根危机,在实现每一个社会成员地位平等的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将文章最终落在“实现社会成员地位平等,促进社会和谐”上,思考深入,见解高远。
  [妙言隽语]
  【1】诗歌化的语言,对仗的结构,增加文章风采,非常贴切文章主题。
  【2】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城乡“摇摆人”的尴尬境地。
  【3】三个“如何”使得感情更加强烈,突出了政府解决当前城乡“摇摆人”无根化危机的紧迫性。
  【4】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城市文化建设比作一个封闭的家园,而这个家园不曾向外来人员敞开大门,形象地表明当今城市与外来人员在精神文化上的割裂。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