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公务员面试情境性问题答疑之如何调研
公务员面试题型多种多样,考察内容各有侧重,对于还没有工作的考生来说,情境性问题是最大难点,因为没有相关经验,江苏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zggwy.org/jsgwy/)专家针对这个情况将情境性问题中关于调研题的解答思路进行简要介绍。
一、思路演绎
情境性问题有一个大的答题框架,首先要把目的意义简要叙述一下,然后说如何实施。活动实施阶段有两种方法:要素和时间。要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员、对象和形式、内容、方法等,可以按照要素进行展开,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事前、事中、事后。常用的是把要素融合到时间顺序中展开,最后的总结阶段活动类型不同方式也不一样,宣传类是扩大影响或后续宣传,而调研是分析整理数据总结出调研报告。基本上所有的计划组织协调类的题目都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达,把要素穿插到时间中,这样既能使内容充实又看起来比较有条理。
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的几大题型中,调研考的很多。所以说调研需要大家高度关注,好好掌握。这里要给大家详细讲一下调研方法和注意事项,常用的调研方法有: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这几种方法的适用对象和内容有所区别。文献法一般是针对有以前的资料做参考,并且对现在调研有意义才采用;问卷法是调研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例如以前有一道题目是要求调研儿童图书市场乱象,了解现状。很多考生都答道针对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很明显问卷法不适合小学生这个群体;访谈法需要调查主体比较专业化,对于人力物力耗费比较大;观察法要求调查主体人员比较多。答调研题目的时候开始也要简要介绍一下此次调研的目的意义,接下来才进入正题。一般也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时间顺序来展开,但是调研的展开是有技巧的:调研主体针对不同调查对象采用何种调查方式调查什么具体内容。在常规的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的题目中,事中是最核心的板块。而这往往也是考生难以展开的部分。下面大家就一起来根据例题梳理一下思路。
二、典型例题
面对传统民居及其建造技术快速消失的严峻形势,市住建委准备组织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的调查活动。如果你是住建委的一名工作人员,本次调查只能由你一人完成,你会怎样开展调查?
【分析】
仔细审题,明确自己的身份任务,要注意题目中强调一人完成,这里就不能分工,让别的人来和你组队完成。之后就按照上述顺序:目的、意义、并将各要素穿插到时间中展开。
目的意义: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简要阐述一下目的意义,引出接下来的行动)
前期准备:去了解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分布。制定方案(方案大概确立一下形式、内容、主体。简略提一下,常规的可以不提,对于有特殊性要求的要明确提出,比如对时间有比较特殊的规定,那在方案里就要提出时间确立在什么时候。)
中期实施:文献法(查阅相关建造技术的文献,了解民居的具体分布,地域特色,建造技术的种类);访谈法--根据主体不同展开(1、去传统民居街区实地调查,询问住户建造背景、时长、总体规模以及改造拆除情况,做好文字和图片纪录;2、去访问传统民居建造工匠,了解我国民居建造技术和不同特点以及技术传承情况;3、访问相关建造学专家,向他们了解我国传统建造技术的保护现状和问题,需求意见建议。)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实施阶段要细化,切忌直接把“传统民居建造技术”笼统地搬上去,要细化展开。比如:建造背景、时长、总体规模、改造拆除情况。实施过程是计划组织题目考查最核心的答题点,必须要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还有,很多考生学习了大框架之后有点模式化,在结尾的时候永远是“写总结提交领导”,要注意题目特点有针对性的结尾。调研考的很多,考生们一定要多思考,多练习。请记住一点:你如果能真的把活动叙述到让考官形成了画面感,你就成功了。
三、计划组织注意事项
1、目的意义应该说。可能很多考生觉得这个很套路化,但是这个很有必要,不然一开始答就是“我会这样做”显得得很突兀,而且强调一下目的意义也有利于自己再一次梳理题目意思。为了避免模式化,大家就要学会说目的意义,既简洁又准确。
2、实施过程是计划组织题目中最核心的答题点,必须要条理清晰、内容充实。一定要把展开的概念操作化,例如“传统民居建造技术”,要细化展开。比如:建造背景、时长、总体规模以及改造拆除情况。有一种常规方法是围绕谁采用什么方法调查(宣传)什么内容。
3、调查方法一定要针对调查对象的情况来选取。比如访谈法适合能提供信息的典型个人或者小群体,问卷法适合比较大的群体,而且不怎么适合老人小孩。
4、一定要注意题目的特色,不同的要素要点出来,另外,不同的活动要有不同的结尾方式,调研汇总要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宣传也要有汇报总结,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专家不仅给大家讲解了调研的技巧方法,而且文章提到的答题思路和注意事项是可以运用到所有的计划组织能力考查题目中,对于考生解题有一定启发。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