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公德到家庭美德,从职业道德到“官德”,“德”成为今年坊间最热议的话题。近日,中央连续出台举措加强对官员道德的考核,并将职业道德纳入公务员培训,彰显官方回应公众对以制度约束官员品行的急切期待。同时,公众也期待通过加强“官德”建设,对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起到示范作用。
治吏重德全体公务员将轮训职业道德
近年来,官员“失德”的案例频频爆出,嚣张狂傲、无视民众、弄虚作假、谋求特权、私生活不检点……不断刺痛公众神经,也折射出对加强“官德”建设的紧迫性。
事实上,对官员“德”的要求早已有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是胡锦涛在2008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上首次提出的。今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又再次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近日相继出台。公务员局称制定《大纲》正是为了落实胡锦涛“七一讲话”的精神,并明确“要把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专家指出,官方将职业道德纳入公务培训,是对官员培训和考核制度的有益探索。
为了加强对官员“德”的考核,各地进行了大量探索,有叫好的,也不乏有引起质疑的。今年,中央正式将“德”纳入官员考核的体系中,亦显示对各地探索的肯定。中组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内容明确、细化、可操作性强,则是把“德”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无疑是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的具体化和目标化。
此外,正在进行的国家公务员招录工作,也要求重点加强对考生“德”的考察。国家公务员局表示,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将不得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务虚亦需做实 制度约束尚待完善
根据《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对全体公务员进行一次职业道德轮训,并规定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同时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官德”教育。
尽管培训大纲提出,这次轮训将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行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方式,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但仍有不少声音对其效果表示质疑。评论也指出,要想让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真正行之有效,以“耳提面命”、“灌输”为主要方式的培训,恐怕远远不够。
有媒体报道称,参加过职业道德培训的公务员也表示,学习的内容相对务虚,主要是“爱国教育、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等思想价值观。对此,有学者担忧,道德本身是一个需要内化的东西,课堂上讲授的这些大道理,会不会成为“纸上谈兵”,触动不了内心的检省与改变?并提出不妨动真格以构建制度、强化法治的方式来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才能使“官德”建设不走过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强调,需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防体系,教育是根本,但是脱离了其它两个措施也不行,需要三方面互相制约,共同发挥作用。“正如医生开出的药方,须同时配合多种药物使用才能治病。”
夏学銮同时也指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考核“招数”,也正是说明原有的考察机制并不完善,存在漏洞,同时也表明对官员要求的标准提升了,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形势进一步改进。
官德彰民风淳公众期“官德”建设起示范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官德不彰,民风难淳,官员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社会信任体系的缺损,始自官德缺损。
正如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所言,官德败坏是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官员的行为对老百姓有示范效应,官德败坏对老百姓的社会信任感冲击很大。他们会觉得,社会管理者和精英都不讲道德,凭什么要求我们讲道德?”
夏学銮分析称,“官德”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做人道德,这是底线。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公德,对官员在这方面的要求要比普通人高。第三个层面则是职业伦理,也就是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例如忠诚、服从、公仆意识等。
夏学銮表示,不一定要求官员都当圣人,但是最起码底线不能破,“如果连做人最基本的底线都丧失了,怎么可能做好官。”
从“搀扶老人大讨论”、“小悦悦事件”,到“公务员殴打辱骂父母”,今年的一系列事件引发一场全民性的“道德”大讨论,人们在痛斥这些有违道德良知事件的同时,也在反躬自问。
正是由于官员有着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公众期待通过加强“官德”建设、发挥官员道德示范作用,以引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对此,夏学銮表示,官方对“官德”的强力推进,对社会大众道德的示范效应能有多大,目前还难以预计,但至少表明政府的一个态度。他表示,期待借由官方的表率,能够教育和感召全社会形成一种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