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时期士阶层是否世袭,以士在当时只能担任卑官小吏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担任重要官职的卿大夫是否世袭,且如果理解此世袭从对象而言不必是世职——即世世代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从主体而言不必是某一家庭的世袭,而可以是从一个大家族乃至从整个大夫阶层中选拔,只是这一阶层之外的人绝对无法觊觎。那么,如此较宽泛意义上的世卿世大夫看来就确实不仅有确凿的证据可证明普遍存在于春秋时代,也有相当的证据和理由使我们能推测它亦存在于春秋以前的社会,包括存在于西周时代。
这段文字表明()。
A. 春秋时期士阶层的是否世袭与当时只能担任卑官小吏的士无关
B. 担任重要官职的卿大夫是否世袭是判断士阶层世袭的重要标准
C. 春秋时期士阶层的世袭既不必是世职也不必是某一家庭的世袭
D. 世卿世大夫不仅普遍存在于春秋时代还存在于春秋以前的社会
2. 中国的区域差距主要是由地理环境造成的。在面积广阔的大陆国家中,包括印度和巴西,只有中国拥有小部分的海岸,但却有巨大的内陆。当人们的消费主要是粮食时,这并不成问题,因为重要的是水和土地。但在现今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社会里,交通成本可能变得日益重要。也就是说,地理状况可以造成区域间的巨大不平等。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
A. 对中国而言,区域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B. 交通问题限制了中国各区域的平衡发展
C. 相比印度和巴西,中国的区域问题要严重得多
D. 地理条件是造成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解析】文段根据判断春秋时期世卿世大夫的存在标准,推断世卿世大夫存在的时期。A项,与文段主旨无关;B项,没有时间限制,即应为“判断春秋时期士阶层世袭的重要标准”;C项,偷换概念,“士阶层”应为“担任重要官职的卿大夫”;D项,确定世卿世大夫存在的时期,对主旨概括最准确。
2. D【解析】这道题目的行文脉络是总—分—总,首句提出“区域差距主要是由地理环境造成的”这一观点。接下来拿印度和巴西、中国以往的社会状况做对比,第三句又用“但”指出交通成本日益重要,解释了首句的观点,最后一句又重申了观点。因此综合首尾句的内容,D项的表述是主题句的同义替换,故D项正确。A项,与文段的侧重点不同;B项,偷换了主体,主体是地理状况;C项,过度引申,同时也不是文段的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