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行测资料>言语>    
 
 

行测指导:细节理解题常见几大陷阱

 
【发布日期:2011-12-27】 【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细节”是指文段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混淆的细小信息。细节理解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能力。

    细节理解型题目常设的七大命题陷阱为:无中生有、颠倒黑白、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逻辑混乱、推断错误。

    一、“无中生有”

    陷阱表现: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纠错对策: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应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推断出来。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要认真审读原文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找出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谨防相似信息的干扰。

    例题1:据报载,著名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弃对“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过去他认为人们很快就能找到一个至少能在原则上描述、预测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终极“万有理论”,而现在他认为,人们永远都获得不了这样的理论;因为根据数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样的理论根本就不可能有。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

    B。“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比“万有理论”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D。霍金过往对“万有理论”的追求显示了人们不竭的探索精神

    解析:B项属于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万有理论”做比较,就更谈不上何种理论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二、“颠倒黑白”

    陷阱表现:利用材料信息错综复杂的特点,在选项中将材料明确表示正确(错误)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

    纠错对策:对于此类陷阱,关键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原文中的信息,着重研读某一段落,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或相关信息。注意用词的肯定性、可能性、推测性,关注语句中出现的条件关系,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方能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副词有:“必”、“必须”、“必定”、“准(是)”、“的确”、“可以”、“不”、“没(有)”、“未”、“莫”、“勿”、“否”、“不必”、“不用(曾)”。

    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联词有:“既……也……”、“又(也)……又(也)”、“一方面……(另、又)一方面……”、“不是……而是……”、“是……不是……”。

    例题2: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方注重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则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中西方的“差异”是对立的,不相互调和,二者都难以为继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

    D。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的目的

    解析:B项颠倒黑白。由原文“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可知,中西方的“差异”并非对立的、不可调和的,而是可以“互补”并达到和谐的,且“难以为继”的说法无法从文中推知。

    三、“偷换概念”

    陷阱表现:多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通过对词语张冠李戴来迷惑考生。

    纠错对策: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所叙述的对象及其具体的行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题3: 在自然科学领域,那种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序列是清晰可见的,其进步发展史是一个旧理论不断被新理论扬弃取代、科学体系与科学思想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那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的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而人文科学领域虽然也有知识体系与话语的新陈代谢与不断更新,但是在人文科学领域还有另外一种更突出的现象,那就是一些基本主题与命题的重复性与永恒性,这使得人文科学的发展常常呈现为对于既有的知识与问题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气息的人类精神观念的演进过程。

    下列对于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自然科学的发展呈现为一个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的过程

    B。基本主题与命题的重复性与永恒性是人文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C。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总是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发展

    D。人文科学的历史进程呈现为清晰的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序列

    解析:D项偷换概念。由文段首句可知,呈现出清晰的“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序列”的是自然科学,而不是人文科学。

    四、“以偏概全”

    陷阱表现:多通过更改主语或混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扩大范围来迷惑考生。

    纠错对策:在阅读文段时,中公教育提醒考生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词和限定词,如:“一些”、“有些”、“这些”、“少数”、“少部分”、“少量”、“一部分”、“某个”、“某种”、“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等,见到这些词语时,就用笔加以标记。

    例题4:大袋鼠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们平时在原野、灌林丛和森林地带活动,靠吃草为生,它们过群居生活,但没有固定的集群,常因寻找食物而汇集成一个较大的群体。老鹰、蟒蛇和人们都要捕捉袋鼠,然而对袋鼠最大的危害莫过于干旱,幼小的袋鼠会死亡,母大袋鼠会停止孕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袋鼠一般不会单独行动                              

    B。大袋鼠常聚集在一起寻找水和食物

    C。威胁大袋鼠最严重的是干旱                          

    D。遭到干旱,袋鼠都会死亡

    解析:D项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由文段中“幼小的袋鼠会死亡,母大袋鼠会停止孕育”可知D项“袋鼠都会死亡”丢掉了“袋鼠”前的修饰词“幼小的”,将部分变成了整体,扩大了主体的范围。

    五、“混淆时态”

    陷阱表现:“已然”与“未然”、“可然”与“必然”的互换。

    纠错对策:在阅读文段时,考生要留心材料语言表达中的“将要”、“可能”、“也许”等词语,判断选项时则要注意诸如“已经”、“必然”等十分肯定的词语。准确把握“已然与未然”、“可然与必然”的关系。

    例题5: 纳米技术将带来一场革命,彻底改变目前外科手术的意义。将来,外科手术不会出现手术刀,那时的手术工具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只有原子或分子那么大。今天的膝关节置换手术也许会成为历史,纳米机器人将进入有病变的关节,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关节。有了超级机器人和自动机械装置的帮助,医生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洞完成创口非常小的手术。

    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将来,外科手术将不再使用手术刀,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

    B。纳米机器人可以进入人体有病变的关节,帮助身体长出健康的关节

    C。使用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外科手术的创口非常小,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D。今天进行外科手术,医生们只需要把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体,再由它完成所有的治疗工作

    解析:本题答案为D。选项中出现了时间词“将来”、“今天”的运用,考虑是否混淆了时态。文段叙述的是纳米技术将为外科手术带来一场革命,这只是一种展望,还没有实际发生。显然D项混淆了未然与已然,不正确。

    六、“逻辑混乱”

    陷阱表现:因果混乱、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混淆、选择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混淆。

    纠错对策:在做题时,一旦遇到涉及有逻辑关系的选项时,要特别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联词语,然后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必然的关系,有关系的话,再分析究竟是何种关系。逻辑混乱主要有三种:因果混乱、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混淆、选择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混淆。

    例题6:人有一种记忆叫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极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细菌或者简单有毒物质做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对上面文段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消灭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生成的抗体能够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他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若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解析:D项将原文“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中的“或”偷换成了“和”,混淆了选择关系和并列关系。

    七、“推断错误”

    陷阱表现:最常见的错误为过度推断作者意图。

    纠错对策:解答此类试题关键要根据文章已经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综合分析,中公教育认为,考生应保证:一是内容上要有着落,二是推断的过程要合乎思维规律。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解答相关题目。

    例题7:摩天(skyscraper)一词,最初是船员的专门术语,意思是帆船上的高大桅杆或者帆,后来不断演变,逐渐成为建筑中的一个特定术语。1883年,“摩天大楼”首先出现在美国一位喜欢幻想的作家所写的《美国建筑师与建筑新闻》一文中,这个术语就此诞生了。从那时到现在,人们建造了众多摩天大楼,它们鳞次栉比,耸立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天际线上。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联想与类比往往赋予词语以崭新的内容         

    B。有些词语的意义要先于实物的存在

    C。词语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            

    D。船员与作家共同创造了“摩天大楼”这个词语

    解析:C项推断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也可能存在缩小的趋势。

    一般而言,公务员考试中的细节理解型题目会在一个题目中综合考查多种设错陷阱,请考生注意。



 
 相关链接  
2014年公务员考试逻辑填空能力提升训练(9)
2014年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能力提升训练(9)
2014年公务员考试逻辑填空能力提升训练(8)
2014年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能力提升训练(8)
2014年公务员考试逻辑填空能力提升训练(7)
2014年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能力提升训练(7)
2014年公务员考试逻辑填空能力提升训练(6)
2014年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能力提升训练(6)
2014年公务员考试逻辑填空能力提升训练(5)
2014年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能力提升训练(5)
 
 
 

copyright 2007-2015 www.zg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版权所有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中华人民共 和国信息产业部icp/ip备案》 苏ICP备10037109号-4 法律声明:严禁转载本站格式或内容《知识产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