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善于思考、用心思考、有强烈创新欲望的人,哪里都是他产生创新火花和灵感的风水宝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创作、创新还是创造,都永远属于那些用心思考、积极思考的人。作为教学一线的课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创新场所,有许多知识和学术问题等待人们去研究,这里应该成为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课堂也可以成为创新的重要场所
B. 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C. 善于思考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D.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创新思维
2.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那些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发现,树立了科学史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比如19世纪有机尿素的合成,打破了“有机物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力才能合成”的思想禁锢。但当我们自信能够通过合成超出自然的物质去战胜自然时,也应反思这些物质对健康、环境的反作用,毕竟它们改变着我们的衣食住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不应过于迷信科技的作用
B. 应对合成技术进行全面评估
C. 应全面审视科技对人类及环境的影响
D. 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及人类的思维方式
3.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提出“测定生物大分子质量原始思想”的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比他晚一两个月发明更有效的测定方法的德国化学家米夏埃尔·卡拉斯和弗伦茨·希伦坎普只好望洋兴叹;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首次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两位法国科学家西诺西和蒙塔尼,另一位为“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科学家盖洛则名落孙山……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 以“第一”论英雄是一些国际科学奖项所遵循的原则
B. 诺贝尔奖获奖成果基本上都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考验
C. 科学研究中的发明和创造是不折不扣的一种智力冒险
D. 国际大奖注重的是发现者在科研中的独一无二的贡献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A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判断题。文段为分总结构,前文是铺垫,后文是重点,文段重点论述“课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创新场所”,所以本题答案为A。文段未提及“教师”“传授知识”,排除B、D;C项仅围绕首句论述,明显偏离意旨。
2. C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判断题。文段为分总结构,由转折词“但”引导的尾句是文段主题句。概括可知,科技对人类产生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对环境等产生着反作用,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A项“迷信科技”、B项“合成技术”以偏概全,D项明显不是文段意旨。
3. A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由文段中的分号可知,分段是并列关系,并列前后都是在强调诺贝尔奖发给了在某个领域首次提出观点的学者,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A选项。B、C为无关选项,D项文段中的两个例子并未提及且过于绝对。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zggw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