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鲁讯在小说《风波》中描述了该村庄经历了大的社会政治风波,在最后一段中写道:“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这个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主要原因是( )。
A. 通过描写几个人物,反映了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B. 通过描写经历政治风波后,农民没有任何改变,来进一步反映农民的愚昧和麻木
C. 利用“又”、“仍旧”、“仍然”等几个词反映了农村没有任何改变
D. 通过描写几个人物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农村的美好和谐
2. 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不是脱离客观实际,并不是违背科学原则的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必须善于疑。当疑不疑或乱疑,不但得不到任何长进,相反,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决不是我们应取的治学态度。
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 )。
A. 读书的可贵之处是独立思考、大胆追求和探索
B. 提倡大家读书时都要带着疑问去读
C. 读书不但要勇于生疑而且要善于生疑
D. 胡乱猜疑是违背科学原则的
3. 人体不能缺乏一种微量元素——碘。人体缺了碘就会肿脖子,然而大量的碘对人来说却有毒,碘蒸气能够剧烈地刺激黏膜,会把人毒死。这表明——________。
填入横线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
A. 碘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的元素
B. 适量的碘对人体是有益的
C. 大量的碘对人体有毒
D. 碘蒸气能把人毒死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B【解析】鲁迅的小说大多是针砭时弊的,《风波》亦不例外。熟悉这篇小说的考生,不难发现这段话之所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关键在于小说正文通过辫子风波的正面描绘,反映了农民的愚昧落后;而小说的结尾,则说明虽然经过了张勋复辟和反复辟的政治风波,但农村仍是死水一潭,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当时农村的落后和农民麻木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这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深化。故正确答案是B。
2. C【解析】这同样是一道归纳观点式的言语理解题。解答本题目的关键除了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之外,考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各选项之上,首先要分清哪些是现象或者说是论据、哪些是观点。这段话主要说明了“读书贵在有疑”而且“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必须善于疑。”故正确答案是C。
3. B【解析】这是道选句填空型的言语理解题,回答该题时,考生尤其要注意概括这段话的主旨大意。这段话主要说明碘对人体既不能缺也不能过量。能表达这一意思的只有选项B,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