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德还是私德的争论在公交车上的让座表现得最为明显。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私德,因为很显然,掏了钱就有了坐座位的权利,即使没有座位也是因为自己的时间成本比有座位的花费少(例如早到的人比迟到者时间成本上花费得多),因而没有任何义务为别人让座,而给别人让座只是一种自我的良心发现;但我们忘记了公德之所以是公德,正是在于权利的让度,这种让度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不利,而出现这种自觉的社会行为规则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理解,所以让座不能用经济利益来衡量,而必须看到一分钱一份权利背后的限制和阻碍,公德的执行不仅在于自己的内心自由,还在于社会舆论的强制,即使这种强制很微弱。
以下各项最能概括上段文字的是( )。
A. 公德与私德的异同 B. 为何要在公交车上让座
C. 公德与私德的差异 D. 怎样区分并遵守公德和私德
2. 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中,虽然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道德规范,价值体系也是多元取向,十分复杂,但仁、义、礼、智总是主体,贯穿于整个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中。四者之中,“仁”是核心,其他诸德都是“仁”的运 作与体现。可以说,仁、义、礼、智就是“中国四德”,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族精神。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中国传统道德是一个多元化体系
B.仁、义、礼、智的主体价值体系始终贯穿干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中
C.在四德当中,“仁”是最重要的,是核心和基础
D.“中国四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权的主体是社会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人权不可能是天赋的,而是社会历史地产生的。从其本质上讲,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个人不可能离开他人和社会而生存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权有两种表现形式,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个人人权的主体是个人,集体人权的主体是社会群体、民 族和国家等。个人人权是集体人权的基础,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保障。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 论点,即( )
A.人权的主体是社会的人
B.人权有两种表现形式,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
C.个人人权是集体人权的基础,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保障
D.人权是个人权利和集体人权的统一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C【解析】A项中公德与私德的相同处并未提及;B项范围过窄;D项所述内容在文中并没有涉及,所以答案为C。
2. B【解析】B。这段话首句是一个“虽然……但是……”句型,这种句型强调的是“但是”之后的内容,即“仁、义、礼、智始终贯穿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中”,选项C和D是对B的具体说明,所以答案为B。
3. D【解析】这段话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指出了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辩证关系,阐述了人权是个人权利和集体人权的统一。A、B、C项,只是复述文意,不能概括全文大意,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