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考申论(副省)深度解读:直面国民素质问题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已经落下帷幕,第一时间对申论试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度解读。综观试题,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专家认为,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副省级)在主题选择上直击当前社会热点,题型覆盖全面,旨在实现对考生能力的全面测查。
一、给定材料
(一)主题选取:呼应政策要求,直击社会热点
历年国考申论主题都有一个鲜明的规律:与中央政策要求相呼应,深刻反映高度聚焦的社会热点。本次国考申论也不例外。2016年国考申论主题聚焦“公共素养与大国意识”,直击社会热点。
伴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日益崛起,中国的担当精神和责任体现也必须与之相匹配。然而当前备受社会高度关注的国民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却暴露出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的软件短板。同时,2016国考申论(副省)材料还响应了当前中央发出的“要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重塑大国精神”的号召。
(二)材料选取:信息覆盖广泛,逻辑主线清晰
第一,材料内容信息量大,且覆盖面广。2016国考申论(副省)材料覆盖古今中外多个信息领域:从郑和下西洋树立中国的海外形象,到现今国民公共文明意识不足污损大国形象,从家长、学校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到媒体的带动和艺术家的榜样力量、自上而下的政策要求净化全社会的文明环境,材料跨度大,从多角度多领域分析和阐述全社会国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养成。案例型材料与观点型材料交叉设置,其间问题信息与对策信息交叉设置,更加加重考生阅读和解题的能力。
第二,材料逻辑主线清晰。2016国考申论(副省)表现出近几年一贯保持的材料特点:观点型材料较多,事例型材料叙述简单且均以观点的表达形式出现,使整体材料特点呈现重观点评论的态势。尽管乍一看,这种材料类型会加重考生的阅读压力,但是,若仔细阅读分析,会发现材料逻辑清晰可见。首先是从中国的大国形象引题,突出国民公共意识养成的重要性,接着罗列国民素质低下的表现,表达其对大国形象的负面影响,意在提出国民公共意识养成的必要性,最后,材料中有相当多的信息谈到了促进和实现国民公共意识养成的建议和办法。尽管材料采用问题要点与对策要点交叉设置的方式为考生阅读和提炼信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考生若能仔细阅读冷静分析,不难理出逻辑主线。
二、题目设置:稳中有变
2016国考申论试卷(副省)题目设计采取“概括+对策+分析+贯彻+作文”的命题形式。
第一题为归纳概括+提出对策,一题两问,题目要求考生概括问题并提建议。这是一道单纯的要点归纳以及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的题目,考查考生的申论基本功。
第二题为解释分析型题目,要求对“国内教育技术走的太快,而‘灵魂’却跟不上”这一句话进行分析,考生只要掌握分析题目的基本逻辑,锁定给定资料的相关信息,提炼要点组织答案即可。
第三题为贯彻执行题型,要求为某艺术家的作品展写一篇导言。导言的本质就是基本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对于已经掌握应用文写作技巧的考生来说此题难度不大,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最近几年的国考申论试题中,这种非常规应用文的考查几率非常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四题依然为贯彻执行,题目要求以一名某区文明办的负责人的身份为某校开办的“文明素养教育宣传周”写一篇讲话稿。相比上一道应用文写作题,此题的讲话稿是较为常见的应用文类型,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些特殊的要求,希望各位考生在答题时不要忽略这一点。
第五题是作文题,题目要求结合《论语》的“不学礼,无以立”来写一篇文章。文章依然要求来源于材料但不拘泥给定材料,字数要求1000-1200字。从阅读全文不难把握到:材料的主题的是国民公共素养和大国意识的养成,结合题干要求,考生要从“礼”与“立”的两个角度,重点阐释清楚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不仅关乎个人如何做人处事,更关乎民族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综上所述,2016国考申论试卷(副省级)聚焦“公共素养与大国意识”,主题响应政策,聚焦社会热点。教育专家认为,考生要持续关注社会热点,更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结合政策理论对社会热点有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不要忘记阅读和概括能力为申论能力之本,祝各位考生梦想成真!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6国考行测真题常识判断专项解读(地市)
2016国考行测真题常识判断专项解读(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