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以IP地址或者网络名称作为被告”,其实只是针对预立案程序而言。这样,网络侵权的原告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被告身份的相关信息,可以查实的正式立案审理,无法查明的则不予受理。由此可见,这么做实际是原告请求法院通过其调查权,来查明IP地址或者网络名称背后的人,将调查核实“被告人具体身份”的权力转移给了法院。原告并不具备特别调查权,多数公众也都没有技术手段来进行网络追踪。如果法院介入后仍然无法查清,还是不会受理。只要没有明确的被告,原告的诉讼就失去了意义——且不说庭审过程中,“被告”无法进行辩护,就算原告赢得了官司,也没有责任人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介绍网络时代处理法律问题面临的困境
B. 分析原告在网络侵权案件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C. 解释法院在处理案件时被告人身份确定的重要性
D. 说明网络侵权案件中明确被告人的方式及其意义
2. 世界是由无数具体事物及其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认识的顺序,人们的认识是从具体的、个别的、有限的事物开始。然而人的思维本性总是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个别方面或局部的支离破碎的认识,不愿意停留在“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的状态,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诸多看似孤立的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苦苦寻找那种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统一起来并起支配作用的内在联系。这种形而上的思考就是哲学思考,自古至今,从未中断。
对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哲学思考追求整体性
B. 哲学思考意在揭示事物的本质
C. 哲学思考具有连续性
D. 哲学思考以抽象思维为主导
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变异、消亡,不少传统技艺濒临灭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我国克服困难,从2002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拨款为10.26亿元,而2011年的财政预算已经达到了4.15亿元。国家依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加投入,切实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这样做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对本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灭亡速度加快
B. 我国大力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预算
C. 我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D. 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很重要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文段围绕“以IP地址或者网络名称作为被告”的网络侵权案件展开,介绍了其被告人的确定方式及其对原告权利的保护。A、C项范围过大,脱离了网络侵权案件中被告人的确定这一论题,排除;B项突出“原告”,而文段重点围绕“IP地址或网名作为被告”这件事,B项不是文段重点。本题选D。
2.A[解析] 首句强调整体性,第二句和第三句分解第一句的具体事物和内在联系两个方面。最后句总结,前面就是对哲学思考的定义,哲学思考就是追求整体性,A项正确。文段强调哲学思考方式,而不是目的;C项文段没有提及;D项“抽象思维”有误。
3.C[解析] 文段只是提到我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变异、消亡”,并没有说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灭亡速度加快,且这并不是文段的论述主题,故A项不是文段主旨,排除;B项本身说法正确,但这只是我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一个方面,是一项具体的措施,不具有概括性,故排除;D项属于断章取义,文段最后一句只是说“积极参与……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这虽然说明“参与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很重要”,但不是文段阐述的重点,故也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C。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zggw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