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助者有两种求助动机:执行性求助和工具性求助。前者是自己不作任何尝试或努力,只想知道答案或让他人代自己完成任务;后者是借助其他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目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工具性求助的是:
A.妈妈为五岁的小明报了很多兴趣班,小明在兴趣班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B.家教老师耐心讲解了这道题的思路和原理后,小斌还是请老师直接给出答案
C.综合了多家咨询机构提供的意见,小峰拟定了符合自身条件的出国学习规划
D.小文每次阅读英语文章遇到生词时都会查阅电子词典,掌握生词的读音和意思
2.合成字是合体字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门类,它原本是汉语中―个常用的词语、词组,但由于这些词语、词组在方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就把这些词语在讲究字形美观的前提下原封不动地组合成了一个独有的汉字。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汉字根据其意思不属于合成字的是:
A.氼,读作nì,古同“溺”,沉没,沉溺
B.嘦,读作jiào,方言,“只要”的意思
C.覅,读作fiào,表示否定,相当于“不要”
D.尠,读作xiǎn,意思是稀有的、罕见的
3.叶龄指数指的是禾谷类作物主茎已出叶数与最终总叶数的比值,是衡量作物生长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关于叶龄指数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稻谷的叶龄指数与其生长进程成正比
B.荞麦的叶龄指数越大则其产量也越高
C.小麦的叶龄指数最大值为100%
D.玉米的平均叶龄指数大于高粱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解析】由题干可知,执行性求助和工具性求助都是因为自身需要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执行性求助关键词强调“自己不作任何尝试或努力”;工具性求助关键词强调“借助其他人的力量”“自己解决”。A项中妈妈为小明报兴趣班,没有体现妈妈的目标或遇到的问题,不符合定义要件;B项中小斌自己不作任何尝试或努力,只想老师给出答案,属于执行性求助;C项中小峰借助多家咨询机构提供的意见,自己拟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出国学习规划,符合工具性求助的两个要件;D项中小文每次都借助工具来掌握生词,不是由自己解决,而且电子词典不属于“其他人的力量”,不符合定义要件。
2.A【解析】关键词为“原本是一个常用词语、词组”,“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原封不动的组合成了一个独有的汉字”。A项:“氼”在古语中同“溺”,是一个字而不是词语,不满足“原本是一个常用词语”,不符合定义;B项:“嘦”原本是“只要”这一常用词语,用于方言,且原封不动的组合起来,满足题干中三个关键词,符合定义,排除;C项:“覅”相当于“不要”,是一个词语,且分拆后是“勿要”,符合定义,排除;D项:“尠”分拆后是“甚少”,原本是一个词语,符合定义,排除。
3.C【解析】“禾谷类作物” “主茎已出叶数与最终总叶数的比值”。A项:稻谷的生长进程包括成熟期,而成熟期包括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和枯树期,即主茎已出叶数与最终总叶数在成熟期可能是一个恒定值,并不与其生长进程成正比,排除;B项:叶龄指数与产量的关系在题干中并未提及,为无中生有,排除;C项:小麦属于“禾谷类”,根据定义“主茎已出叶数与最终总叶数的比值”,小麦最终会长出所有叶子,,最终比值为1,故其叶龄指数最大为100%;D项:题干信息有限,并未告知玉米和高粱的叶龄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为不明确选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