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的管理都极为重视,他们将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与社会治乱的标志,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但究其原因,是将户籍作为调派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此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户籍管理体系的文化背景
B.户籍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
C.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
D.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的深远影响
2.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处理处于相对垄断状态,随着社会转型加剧,社会治理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政府已无力也没有必要去处理诸多繁杂的社会性事务。这一局面的出现,迫切要求厘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能处理的交给社会,政府只是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等必须由政府自身完成的事务,也就是从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助于剥离政府的一部分职能,扩大社会自我服务的空间,使社会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阻碍了社会效率的提高
B.社会转型弱化了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中的作用
C.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是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
D.购买公共服务是今后政府提高效率的首要方式
3.西方现代文论认为,一部作品产生后就是独立的文本,和作者无关。然而这个原则却不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很多是朝廷的官员或预备官员,至少是读书人,是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言行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文学承载着移风易俗的责任,因此社会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如汉代的扬雄写过赞美王莽的文章,因而被宋人看不起;严嵩的诗写得好,但是后世读的人少,诗集也少有刊刻——怎能让祸国殃民的罪人立言不朽呢!古人虽也说过“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的话,但仍坚持“德艺双馨”的文艺评论原则。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符合传统上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A.文如其人
B.文以载道
C.知人论世
D.诗以言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文段开篇指出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户口的管理,接下来详细解释了原因,尾句通过“这”对前文进行指代,引出结论,即“这是一种文化烙印”,并且通过转折词“但”再次强调“那道印痕难以抹去”,即文化的印痕难以抹去,故文段意在强调文化与户籍管理之间紧密的联系,对应A项。B项“历史根源”概念扩大,文段重在强调文化对于户籍管理的影响,并且B项中“户籍制度”与文段中“户籍管理”概念不符,排除B项;C项对应文段“这”之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C项;D项没有出现主题词“文化”,文段重在强调文化对于户籍管理的影响,且“维护政治统治”为“这”之前的内容,不是重点,排除D项。
2.C【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了“政府垄断公共事务”这种情况,随后提到现今政府已经无力也没必要去做这类事情,接着引出这种局面迫切要求政府进行职能转变,即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之后详细阐述了这样做的好处,可知文段是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这个中心展开的,对应选项可知C项正确,其中的“内在要求”对应文段的“迫切要求”。A、B、D三项都未出现“政府职能转变”这一主题词,并且D项的“首要方式”文段并未提到,排除。
3.A【解析】文段首先说明西方现代文论的观点,即作品产生后与作者无关。接着通过转折词“然而”指出,这个原则不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即中国与西方的观点是相反的,故文段可用逆向思维巧妙解题,中国的情况即为作品产生后与作者有关。A项通过一个“如”字体现了“文”与“人”的关系,表述正确。验证后文内容可知,文段先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家言行的重要性,再通过“因此”得出结论,说明文学传递的社会的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即文学作品与文学家有关系。B项,“文以载道”指用文章来阐述道理,没有提及“人”,故不符文意,排除。C项,“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只提到了“人”,没有提及“作品”,故不符文意,排除。D项,“诗以言志”指诗可以用来表达志向和决心,没有提及“人”,故不符文意,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