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1年6月,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在大连市世界博览广场开幕,千余名海外学子参加了创业周活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又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为了吸引以我留学人员为主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2008年底中央批准实施“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央、部门、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分6批共引进1510人,其中,创新人才1161人,创业人才349人,绝大多数为留学回国人员,并有数十名非华裔外国人。他们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强国之本。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加快人才发展是各国的共同选择。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实力。培育好、开发好、利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关键而紧迫的任务。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分别于2003年、2010年先后两次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我们要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实现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核心解读】
一、要实现人才强国略,还存在哪些问题?
1.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短缺依然突出。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的人才资源总量已近1.14亿人,居世界第一位。然而,相对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航空航天、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保护、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及教育、政法、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门人才紧缺严重。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十分匮乏,结构性人才短缺较为突出。而与此同时,国内招聘会上却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为工作愁眉不展。供不应求与人才过剩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人才资源发展的症结所在。
2.我国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全球性的新型人才危机已经拉响警报,人才的大量外流令众多国家担忧,而我国同样面临这一问题的困扰。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指出:“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近140万名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而归国留学人员不到三成,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超过百万。”美国《科学》杂志甚至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2010年6月2日的《南方周末》刊发长篇报道,认为新世纪的中国移民潮引发了“社会中坚阶层的集体流失”。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流失的往往是最出类拔萃的高层次人才,这些由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出的人才,在科学、教育、经济等领域,为移居国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对急需发展人才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3.我国的人才机制依然存在诸多缺陷。人才体制机制不够灵活,较为死板,导致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导致人才紧缺与人才浪费并存;人才评价选拔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四唯”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得对人才的评价发生扭曲,严重地影响了人才战略的贯彻实施;而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因素,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成为人才配置的较大阻碍;我国的人才激励保障不足,收入分配格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结构和布局在产业、区域、城乡之间失衡。制度性的障碍束缚着我国的人才发展,导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的开发,要有一定的培训教育资金作保证,人才的开发程度受资金的投入所制约,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开发投入的力度是当务之急。人才发展投入的优先地位还未确立:首先是国家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不足,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是市场对人才投入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尚未有效发挥,非政府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二、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几个认识问题
1. “人才大国” 等于“人才强国”?
过去60年,中国实现了从世界“人口大国”到“人才大国”的跨越式发展。1949年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半文盲,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只占总人口的0.034%,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为1年左右。到2009年,全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9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7年),相当于1949年的9倍;全国大专及以上人口达到9830万人,相当于1949年的531倍。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人才规模居世界首位,但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巨大需求仍不适应,我们离“人才强国”还很远。在日益经济全球化、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人才竞争优势仍不突出。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国必须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2.只有具备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是人才?
什么是人才?在当代中国,只要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了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要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观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十分宏大的事业,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各展所长为之奋斗。我们的社会,“行行出状元”,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岗位,都能够产生人才。现在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一谈人才,只注重专家、教授、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而忽视发挥其他层次各类人才的作用。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正因为如此,中央提出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为抓手,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我们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也要重视其他层次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既要把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层次专门人才的作用。
三、如何培养、使用和选择人才
1.优化人才成长与发展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事业兴则人才旺。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环境是造就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能量的客观条件。人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的成长、人才作用的效率和人才的地位作用。人才环境的建设和优化是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促进人才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用人环境、市场环境和成长环境,以先进的理念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新环境。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当前,一些科研人员不能做到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或疲于跑项目、争经费,急功近利;或论文造假,作风浮躁,或因后顾之忧牵扯精力、无心钻研。究其原因,在于国家对科研单位的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比例失当,对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国家对科研单位的职责使命未加以明确。
2.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拆除人才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等“围墙”。使各路科研力量形成合力,让各方英才有用武之地。政府和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人才个体,应积极投身市场,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人才的价值,发挥人才的作用。特别是政府对人才资源的管理模式,应向价值化、间接化、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国家和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人才个体之间的关系,应是法制化、公开化、动态化和契约化的平等关系。
3.建立健全社会化保障体系。人才个体的社会福利应由身份决定的“职位分享型”向社会化保险方向转变。根据当前的实际,应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保障事业,并创造条件向统一的面向各类人才的社会保障体制过渡,建立覆盖面广、功能齐全、各方合理负担、社会统筹管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保障各类人才的生活、协调聘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供经济保证,使各类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享用到一定的稳定和安全。
4.加大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发挥政府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上的导向作用,设立人才开发基金,“对短缺人才、拔尖人才、科技人才”加大投入,确保人才开发资金。发挥用人单位投资的补充作用,实行“有偿培训,用人有偿”的制度,搞好高校科研的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对人才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人才资源开发新局面。
5.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探索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经营性与公共人才服务分开,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强强联合,向专业化、产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充分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
6.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1983年,我国首个人才服务机构——沈阳市人才服务公司成立。发展至今,各类人才服务机构覆盖全国,提供人事档案管理、人事代理、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才交流信息发布、专家和留学人员服务、职称评定、人事考试等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我国的人才公共服务也存在诸多弊端。如公共服务机构职能定位不清;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服务能力不强,创新服务较少等。人才公共服务是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才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四、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