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在人口众多的族群中,语言倾向于保持________,原因很简单,因为有更多的人能记住上一辈说话的方式,然而在规模较小的族群中,语言有可能更快地发生变化,在世代交替中有些将会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稳定 流失
B.传统 异化
C.活力 消亡
D.原貌 式微
2.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敢于并善于________所有优秀的文化,如我们常常讲,大唐时代长安流行胡乐,并没有使我们的文化出现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吸收 断裂
B.接纳 蜕变
C.借鉴 浮躁
D.融合 停滞
3.舞台上,一个是中国京剧大师,一个是交响乐指挥家;一会儿传来韵味十足的京腔,一会儿又是沁人心脾的管弦乐。面对京剧传承的尴尬和交响乐普及的艰难,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对两个不搭界的艺术形式进行“嫁接”,究竟是____________还是异想天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得益彰
B.取长补短
C.推陈出新
D.移花接木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此题考查以转折为标志的反义对应。文中以“然而”为标志,对比了人口众多族群的语言与规模较小族群的语言之间的不同。第一空填入的词语应与后文中“更快地发生变化”意思相反,可知应填入表示“保持不变”语义的词语,故排除B、C两项。第二空与前文“能记住上一辈人说话的方式”相反,意在表达因无法记住而导致的语言的“流失”。故A项更为恰当。D项“式微”意为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这里没有提到语言消失前的兴盛。
2.B【解析】第一空考查词语搭配。画线处由“敢于并善于”修饰,同一语法位置出现并列结构的两个词语,应注意与此二者的共同搭配。A项“吸收”、C项“借鉴”、D项“融合”与“善于”搭配均可,但鲜少与“敢于”搭配使用。B项“接纳”意为接受、采纳,“敢于接纳”能够体现出“海纳百川”的气度。以第二空验证,“蜕变”可指质变,亦可指人或事物向不好的方向发生变化,与文中我们的文化仍“健康发展”语义相符。
3.A【解析】由原文“究竟是……还是……”可知,此空应填入一个与“异想天开”语义相反的词语,表示对这种“嫁接”的正面评价,故较容易排除D项“移花接木”。“移花接木”意为把带花的枝条嫁接在别的花木上,比喻暗地里使手段更换人或事物以达到某种目的,为典型的贬义词,与文段所需的褒义词相悖。对比A、B、C三项。A项“相得益彰”表示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与文段中“抱团取暖”“嫁接”等词对应得当;而B项“取长补短”意为吸取别人长处弥补自己不足,文段中并未重点提及京剧与交响乐的长短之处;C项“推陈出新”表示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文中没有新旧事物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