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进行微博发布。(6月29日《中国广播网》)
南京市针对“微博建设”下发文件,表明对微博功能的重视,也是目前全国现状的缩影。今年4月22日,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发布了中国第一份《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已有2400余个政务微博,“微博问政”已渐成政府信息公开新趋势。
“微博问政”已成为社会共识,甚至成为近年来信息交流的一种独特现象。相比于政府网站、举报电话、短信互动等信息公开方式,“微博问政”因其简练快捷,更容易提高效率,获得认同。以“微博打拐”为例,网友们零碎的、非专业的行动,与公安部门、媒体、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迅速形成舆论焦点,使官方看到了微博的强大力量。由民间到官方的微博运动,催生了“微博问政”的蓬勃发展。
政务微博越开越多是一件好事,但不能发挥作用就会成为一种摆设。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政务公开和信任发布也从来不缺乏工具和通道,微博只不过是众多工具中的一种而已。以政务网站为例,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硬性规定下,政务网站建设空前热闹,一时间曾呈“井喷”之势,数年之间,我国政府域名(gov.cn)下的网站已达3万多个,覆盖全部省级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以及98.5%以上的地市级政府、85%以上的县区级政府。但后续的发展,却难以令人满意,一些“最懒官网”“最牛官网”使官网形同虚设,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信息公开作用,反倒招来群众不满,以至损害政府形象。
由此,信息公开的意识远远比形式更加重要,现在官方微博建设方兴未艾,在讲求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质量。形式只是表象,意识才是核心。只有官员真正意识到信息发布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增强了主动性,才会不受形式的羁绊而承担道义和责任,让信息发布落到实处。有制度和规定是好事,关键是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实行严格的问责,才不会让制度“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