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申 论>热点时评>    
 
 

每日时评:拷问“三公”经费人大代表不能缺席

 
【发布日期:2011-07-11】 【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央要求各部委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的决算数和2011年度的预算,一周过去了,响应者寥寥,就只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等几个部委按规定公开了——— 公开的部委虽然很少,公开的信息也虽然非常有限和笼统,但眼尖的公众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发现了国家文物局今年的接待费比去年高了100余万元,中科院“三公”预算超了2亿元,去年公车消费竟有7420万元。(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现在追问中科院和文物局的都是媒体和公众,部委的压力也来自舆论——— 其实,从我国宪法等法律制度安排看,步步紧逼的提问者应该是人大代表们,让部委们汗流浃背、如坐针毡的压力应该来自人大代表们,且其“理想”的场景应该是:一群人大代表拿着部委的预算和决算案,锲而不舍地追问他们“三公”经费为什么增长那么多,为什么“三公”预算超标了2亿元,对面的官员应该诚诚恳恳且弱弱地回答着问题。

    可是,我们没有看到这种场景,面对这次公众期许的中央部委公开“三公”经费,当前是人大代表缺席,只有舆论和公众盯着部委的预算决算发现问题并穷追不舍。

    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向社会公开的预算和决算报告,是已经经过人大审批和批准过的报告,为什么在审批的过程中,受纳税人的委托、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大代表没有发现这些很明显的问题并指出来,为什么没有人大代表去质疑中科院超标的2亿元,这样的预算决算为何轻易地通过了?

    据今年3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位人大代表抱怨说:我们团的全体会议和下午的小组分组审议中,没有一个人谈到预算报告。也有人大代表说,报告放在文件袋里,从来没有翻开过。还有的说,已参加了5年的会议,从没听过任何代表审议预算报告,最后都是稀里糊涂投了赞成票——— 好一个“从来没有翻开过预算报告”,好一个“最后都是稀里糊涂投了赞成票”,难怪像中科院和文物局的“问题支出”都没有人大代表看出来!

    有人会说,之所以要让公共部门的财政预算向社会公开,就是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可社会监督是无法替代人大代表监督的。一方面,部门公开的预算和决算,已经是经过人大批准过的,公众只是知情,而无法决定预算的命运,只有人大代表才有否决权和决定权。另一方面,公开的预算非常笼统和有限,公众无法对预算进行真正的监督。曹 林

    “三公”账本要经得起追问

    公布“三公”经费账本,就像挤牙膏一样,在国务院的不断敦促下,在公众的不断催促质疑下,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中央个别部门的“三公”账本才一点点挤出来。但是,就目前公布的账本看,还是有太多地方不能让公众满意。

    首先,账本过于粗放。那一组组动辄上百万、千万,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数字是如何算出来的?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每一项花费是否合理?……这在账本上都需要有具体体现。可眼下,这些关键的账本详细名单却没有,公众能不先入为主、怀疑那是一笔“糊涂账”吗?其次,数字缺乏比较性。从几个账本公布的情况来看,既缺乏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也缺乏与过去未来的纵向比较。各部门人数不同、涉及领域不同,自然花费也不同。有的部门人少花销大,而有的部门却是人多花销少——— 这些内容,单纯在账本上是无从体现的。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公开“晒”的账本中,只能看到数字,而看不到隐藏在数字之后的原因与合理性,这离公众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公开是实现公平、公正的有效渠道。越是隐而不开,越会助长公众的想象空间。“三公”账本不仅要“晒”,更要把花费列得清清楚楚、详详细细,接受舆论与公众的监督。



 
 相关链接  
热点评论:转作风本质是规范权力
热点评论:“热回应冷处理”影响政府公信力
每日一评:新四化
申论热词:行政文化建设
热点时评:电煤价格告别双轨制
申论热点:如何遏制网络谣言
申论素材: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选自新华网)
热点时评:官员财产公示试点顺应民意
热点评论:“乞丐的尊严”和“城市的面子”
2012政法干警申论热点:金融服务“三农”新思路
 
 
 

copyright 2007-2015 www.zg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版权所有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中华人民共 和国信息产业部icp/ip备案》 苏ICP备10037109号-4 法律声明:严禁转载本站格式或内容《知识产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