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中国人民大学公布了自主招生政策,其“圆梦计划”要求被推荐的考生须是三代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规定一出就引发了该规定是否存在“歧视”的争议。11月1日人大招生办主任通过媒体回应:该规定是希望引导社会关注贫困生等群体,不存在歧视,是为了给最贫困的学生更多机会。
没有理由不相信人大推出此举的初衷是好的,毕竟现在大学生中农村子弟的比例越来越低。科举时代,寒门都能出贵子,现在这件事却越来越像一个梦想。妄加揣度,大概这也能使人大把此举命名为“圆梦计划”的理由吧。
不过上大学毕竟不是“好梦一日游”,读大学,尤其是读人大这样的大学,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是改变人生命运,对他的家庭来说几乎就是改换门庭的大事。人大作为“裁判员”,怎么制定规则就显得非常重要。要证明“三代无大学生”这个标准的合理性,光靠招生办主任自己对媒体发声明用处是不大的。就好比做文章,“该规定是希望引导社会关注贫困生等群体”云云不过是个论点。人大还要找到相关的论据,并通过人们能接受的论证方法自圆其说,才算是完成了整个论证过程。否则,只是口号式的一个否定句——“不存在歧视”,既无法让怀疑论者心服口服,又有意无意显出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
比如,人大可以拿出调查报告来证明三代无大学生和最贫困之间有多大的必然联系。这个调查报告人大自己做的不算,统计局做的可以算,最好是个权威的第三方调查机构。众所周知,现在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好,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如果某贫困家庭里有人考上大学不代表就一定过上了好日子。同理,由于改革开放政策,江浙富庶地区很多老板自己并没读过大学,祖上更是穷得叮当响,纯粹白手起家成了有钱人,他们的孩子同样符合“三代无大学生”的政策,但显然,不能被当做最贫困学生来对待。也许在人大招生老师眼里,这些都是特殊情况,但往往就是一个特殊情况毁掉了一项充满了善意的政策。人大要做善事,要引领风气之先,为什么不沉下心来踏踏实实搞调查研究,然后出台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制度呢?毛主席说过,不做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对人大“三代无大学生与贫困生相关性研究”的调查结果拭目以待。
其实,招生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公平的问题。招生政策的倾斜是不是能够引领社会关注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很清楚以前的种种高考加分政策已经深深陷入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黑洞之中。是不是要以一种不公平来寻求公平?这个庞杂的命题恐怕不是人大一校之力就能解开的。如果真的想为贫困学生做点事,倒不如多为在校贫困生争取一些奖学金、助学金,同时把关注贫困生的举措从招生阶段前置到高中,主动为各地贫困生提供资助。另外,多嘴一句,国人似乎有“三代情结”,不过如非近亲结婚那种有科学基础的“三代划线”,还是别动辄三代无大学生、三代无党团员、三代都是老贫农之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