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财政投资规模可能不会小于上轮投资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22日在中央财经大学地方债论坛上表示,财政政策未来或将再出手。他预计未来财政投资将有新增长点,且新一轮财政投资规模不会小于上轮投资。
虽然近期投资增速连续数月走低,各机构也预测未来投资增长将进一步回落,白景明仍表示目前新一轮投资规划正在形成中,其中保障性住房、水利建设以及交通投资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为投资增长点。
根据其预测,下一轮财政投资的整体规模将不会低于上一轮经济危机时投入的财政支出。白景明指出,当前财政支出有几点变化趋势值得注意,其中首先就是财政支出规模膨胀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正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
而在地方债方面,白景明表示,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债务的依存度有所增加,且财政支出规模的刚性增长和财政制度的变革未来还将持续对地方发债造成压力。据其分析,过去财政收入的高增长主要来源于税收增长,特别是进口环节税收和所得税比重近年来不断上升。“若财政收入未来仍能保持高增速,则地方要求发债的压力也会减轻,但接下来财力高增长的可持续性还需研究。”
对于目前正进行的四地发债试点改革,白景明表示,此次试点仍未明确未来地方政府能否成为发债主体的问题,并指出目前地方发债的还本、还息和资金使用都分散在公共财政的各个方面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也分不清哪些资金来源于债务,建议未来应探索建立专门的债务预算。
财政部专家:财税政策可在六个方面支持中国新兴产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17日在此间举行的跨国公司与中国新兴产业高层座谈会上表示,未来财政政策可在六个方面充分发挥其结构性作用,大力扶植中国新兴产业。
苏明说,中国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扩大债务、扩大投资、减少税收等手段如今已取得一定的效果。2009年中国财政赤字为9500亿元,2010年为8500亿元,这都远远大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中国的赤字水平。同时,中国的债务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谈及未来中国财政政策的新动向时,苏明表示,财税政策思路要转变,应按照国家政策导向来安排财政政策。未来可通过六个手段来支持中国新兴产业。
第一,通过投资补助支持产业化发展,中国的投资补助大部分安排在生产环节,下一步要考虑在消费环节也有所涉及。在消费环节来支持产业的发展也就等于在生产环节给产业发展以支持。
第二,财政政策应大量运用财政迁徙,支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运用股份投资手段,政府在民营企业中适当占有股份,扶植企业发展,待其发展壮大后退出。
第四,财政政策应大力支持担保事业发展,想办法打通银行和中小企业,财政要注资,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成立担保公司,同时设资建立担保风险补偿金,当担保公司遇到危险时,通过风险补偿金来保护它。
第五,政府应加大政府采购,不仅要将规模做大,而且要透明化,看到更加规范的程序,同时将环保产品、节能设备等领域产品也纳入采购范围。
第六,调整税收政策。在增值税方面,“十二五”期间要想办法把一些行业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通过税制改革来降低税赋;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中国已统一中外企业所得税标准;资源税方面,在适当的时候要把煤炭纳入进来;而在出口退税方面,下一步可以考虑提高出口退税来鼓励中国企业和产品更好地出口,同时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要继续控制出口,通过降低甚至取消出口退税来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
苏明认为,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对该控制的支出一定要控制,比如三公经费支出、行政支出、国有企业的补贴等。与此同时,对于农业等重点领域、产业要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关注农业结构调整,关注产能、农业产量化以及优势农产品基地,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增加“三农”财政补助。(半月谈网/尹珊珊)
物价见顶之势渐明 财政政策有望发力
近期,财税领域两项改革引人注目:原油天然气率先从价定率计征资源税,沪浙粤深四省市获准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观察人士认为,当前物价见顶之势渐明,经济发展主线将围绕“保增长、调结构”展开,财政政策有望发力。
去年以来,央行连续5次加息,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控通胀”起到重要作用。不过,货币政策一般实行总量调控,强调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等指标间接影响实体经济,在执行“控通胀”目标时成效显著,但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往往效果有所不足。
相反,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则相对精准且立竿见影。此前,国务院明确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就直接刺激了这些产业的发展。而此次原油天然气率先从价定率计征资源税,提高煤炭、稀土等资源的征税标准,也有助于经济向高科技、低耗能、轻污染的产业结构方向调整。
当前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与我国财政体系有关。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相比中央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收入占比逐年下降。2010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甚至不足中央的一半。地方政府青睐土地出让收入和地方融资平台,加之银行对房地产、基建等大项目的偏爱,经济增长依赖房地产和基建项目投资的问题难以根本解决。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无疑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主线,财政政策理应发挥更大作用。财政政策或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对节能环保、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这些针对性强的政策调整中,财税政策大有可为。
第二,打破地方融资怪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给地方财政松绑,这对经济结构调整至关重要。在这方面,财政政策可以做一些有益尝试。如完善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有关政策,适当改革中央和地方财税分配体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和投资约束机制等。此外,如何引导地方财政投向高科技、低耗能行业,更加重视民生、刺激消费,也是未来财政体系改革中要着力解决的地方。
第三,继续改革和完善税制,推行增值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继续推进资源税、房产税改革,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半月谈网/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