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申 论>热点时评>    
 
 

半月谈之今日谈:冷静对待人民币“六连跌”

 
【发布日期:2011-12-08】 【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从2005年开始,人民币几乎一直走在升值的道路上。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超过3.5%,在追踪监测的25个新兴经济体货币中升幅排第二位。

    近日,市场一反常态,出现抛售人民币、专买美元的情况。12月7日,人民币兑美元开盘下跌0.5%,最终出现6个交易日盘中触及跌停的局面,连续下跌之势为三年来首见。同时,7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3342,较6日降8个基点。有专家预测,未来4个月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可能小于1.6%。

    有关中国经济形势预期的担忧随之产生,甚至有不少境外机构唱衰并“做空”人民币。事实上,此次人民币走软的原因十分复杂,不能仅归结于个别原因。人民币兑美元连续六天贬值,是市场积累已久的反应,但并非趋势性的反转。据悉,12月7日,在连续第六日触及跌停位置后,午后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价突然拉升反转。

    人民币汇率为何六连跌

    对于人民币外汇连续跌停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影响汇率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有长期的基本面因素、短期的市场面因素,以及参与外汇市场交易者的心理因素。

    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持有同样的观点,她认为,“既有短期的需求冲击,也有长期资本收益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套利驱动和资本回撤,也有内部经济增速的预期改变,另外也不排除一些机构看空中国经济、做空人民币的因素。”

    从国际来说,欧债危机持续升温,美元再次成为避难所,再加上美元基本面逐渐趋好,因而美元得以维持强势。数据显示,当前美元指数正从年中的74点位置不断向80点关位靠拢,正是美元的强劲上涨带来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下跌。事实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就曾在四季度走出一轮强劲上扬的行情,当时人民币也曾出现了连续跌停的现象。

    此外,贸易顺差的收窄也直接引发人民币升值放缓甚至下跌的走势。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贸易顺差同比收窄36%,而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与GDP占比已在明显下降,“支撑人民币升值的力量已大大减弱”。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指出。

    欧债危机的风险传染也成为市场看淡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一个理由,据了解,一家大型券商即将发布的年度报告认为,欧元区GDP如下降一个百分点,中国对该地区的外贸额将降低17%。

    在《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看来,欧债问题给欧洲银行业资金面变得非常紧张,导致它们在海外被迫收缩、拍卖资产,所以只能抽走在中国的资金,这时“做空”中国实属不得已为之。

    跨境资本的回流是导致人民币走软的重要因素。原来沉淀于房地产市场的热钱,在中国政府坚定的房地产调控、主动挤出房地产泡沫面前开始退潮。很多机构在减少对外投资同时,也出售海外的资产变现,使得资金的流入可能会有所减慢。同时,我国现在鼓励对外投资,所以资金流出会多一些。

    今年年初,在欧美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下,新兴市场饱受“热钱”大量流入之苦,承受了很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而亚洲金融危机的苦涩记忆,令人们更担忧“热钱”流向突然反转,撤离新兴市场,对新兴市场的本币币值和国内经济造成冲击。

    数据显示,11月新兴市场国家总体呈现资本净流出。为了应对雷亚尔的贬值,减缓“热钱”流出势头,巴西政府将外国人投资其股票和债券市场的IOF税率从2%和6%下调“归零”。
 
    前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10月数据显示,10月央行外汇占款余额为23.29万亿元,比9月减少了893.4亿元,是8年来央行外汇占款首次负增长。央行此前公布的10月所有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就出现了负增长248.92亿元,为近四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央行和所有金融机构两个口径的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被广泛理解为同人民币贬值预期和国际资本流出有关。

    人民币走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尽管本轮人民币连续跌停行情比较罕见,但人民币的走软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明显影响。相反,人民币一定幅度的走软,对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利大于弊,有利于稳定出口,进而稳定经济增速。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出现还将减轻国际热钱流入的压力,减少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量,有利于抑制国内资本价格泡沫。

    此外,人民币走软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学家余永定撰文指出,人民币走软会令投机资本进入中国的积极性进一步下降,这种变化对中国不无好处。“央行将因此减少平抑汇率升值的压力,减少外汇储备积累和对冲操作的压力。”

    过去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央行购汇成为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这种情况可能在未来发生逆转。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净减少249亿元人民币,其中央行的外汇占款净减少893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10月份央行外汇占款渠道不是净投放而是净回笼了人民币,客观上形成银根收紧的效果。

    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稳定,央行必须采取措施对冲这种影响,由此就不难理解11月底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用意。如果外汇占款减少还持续一段时间,央行很有可能进一步采取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加以对冲,不能简单就此断定为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

    这种变化也是对外汇储备的压力测试。2011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高达3.2万亿美元,对外净资产为1.99万亿美元,这反映其中1.2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对应的是对外负债,除了央行以外的其他部门特别是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外汇头寸是负的,外汇资产小于负债。也就是说企业不仅把赚到的外汇卖给了央行,金融机构和企业还通过各种方式从海外借外汇再卖给央行。这是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套利活动,有很大的热钱成分。

    当前情况使得外汇储备规模增速过快的问题得到缓解,适度的减少表明外汇储备规模是可逆的。有巨大的存量作为基础,这不仅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反而有利于把其中的热钱挤出去。同时,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逐步消失,居民的持汇意愿增强,藏汇于民才有可能。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泡沫也正在被挤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跨境贸易支付结算使用人民币飞速发展。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人民币结算主要是进口支付而不是出口。进口支付人民币,把本该付出去的外汇留在了国内,造成外汇储备增长压力,形成了一种新的人民币形态的热钱流入。另外,一些进口企业以人民币质押在境内外借入外汇,人为夸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最近市场的变化加上管理方面的加强,使得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异常增长得到遏制。这有利于客观评价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降低人民币国际化风险,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币跌停或成汇改契机

    从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大趋势而言,各国汇率的大幅波动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今年以来,在主权债务危机、经济衰退两大风险集中爆发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大背景下,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严重受挫,避险需求迅速攀升,“去风险化”成为短期国际金融市场的风向标。

    美债被降级和美联储的“扭曲操作”之后,全球的资产价值重估空间被完全打开。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短期美元流动性吃紧,美元需求紧张驱动避险资金回流美元,避风港效应重启美元升值通道,欧元以及新兴经济体货币兑美元开始大跌。受此影响,人民币离岸价也呈现下跌之势,美元/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两年期以内合约已经明显隐含人民币贬值趋势。特别是近期,在全球金融局势急剧恶化之时,恐慌情绪和做空动能集结,加大了人民币下跌的态势。

    不过,张茉楠认为,我们也不必对人民币下跌过度解读。从积极角度看,一国货币升值空间应该客观反映该国经济内外的均衡程度。首先,通过经济结构的积极调整以及贸易平衡战略的加快推进,中国的外部盈余已经大幅降低。自2009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已经显著下降,今年上半年降至2.8%,已经远低于国际上4%的评判指标(国际收支失衡指标)。在贸易顺差下降的趋势下,人民币升值步伐放缓在情理之中,而且正是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均衡的一种体现。

    其次,人民币近期的急速下跌确实与跨境资本流出有关。一方面,原来沉淀于房地产市场的热钱,在中国政府坚定的房地产调控、主动挤出房地产泡沫面前开始退潮。而另一方面,中国正在走上一条要素价值重估的调整之路。可以说,多年来,生产要素价格低估是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经济不尽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症结所在。随着中国推进工资收入分配、资源价格等一系列制度性的改革,也意味着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重估的开始。这样,由资本套利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空间减小了,但长期积累的全球经济失衡和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则可能由此出现明显的改善。

    无疑,尽管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尚未结束,主要经济体仍受困于债务危机和经济不振,但中国经济调整已然出现好的迹象。虽然宏观经济出现下滑信号,但应该认识到,经济放缓是结构调整的结果,是必须的。

    因此,不必对人民币贬值过度担忧,汇率的“涨涨跌跌”恰恰充分说明人民币正在向反映本国经济客观现实的方向发展。中国可以利用当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的机会,确立一套明确的、贯彻汇改目标的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规则,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等一系列金融制度改革,让人民币真正“弹起来”。也许这才是中国的机会。(综合经济参考报 人民日报 中新网 新华网 每日财经 中华工商时报等相关报道)



 
 相关链接  
热点评论:转作风本质是规范权力
热点评论:“热回应冷处理”影响政府公信力
每日一评:新四化
申论热词:行政文化建设
热点时评:电煤价格告别双轨制
申论热点:如何遏制网络谣言
申论素材: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选自新华网)
热点时评:官员财产公示试点顺应民意
热点评论:“乞丐的尊严”和“城市的面子”
2012政法干警申论热点:金融服务“三农”新思路
 
 
 

copyright 2007-2015 www.zggwy.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版权所有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中华人民共 和国信息产业部icp/ip备案》 苏ICP备10037109号-4 法律声明:严禁转载本站格式或内容《知识产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