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摘要】
2014年的一号文件强调,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涉及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等三个部分内容。
在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方面,文件要求,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
【政策链接】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而生态农业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政策解读】
[原因]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存三大问题:
一是由于污染而造成的环境问题;
二是粮食供大于求造成的浪费问题;
三是由于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使现代粮食安全和未来粮食安全产生矛盾。
[问题]
从农业发展模式来看,一方面,国家全力推行集约化,使在有限的农用空间中产生其最大的农业生产力,从而提高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保护稳定的生物多样性、生物个体的总量,使其在稳定水源、优化土壤和调节气候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更进一步限制和排除非农业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以最低的代价换取最高的生态价值。
当前我国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劳动力紧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强调农业生产提效、农产品增收,需要有一批专门从事现代生态农业的职业农民,而当前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从事农业活动的多是老人和妇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素质上既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担当起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重任。
二是基层农技人员紧缺。受体制、编制、待遇等方面的限制,导致目前我国基层农技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甚至出现断层。现代农业技术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农技人员紧缺,直接导致现代农业技术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是基层农民的现代生态农业意识薄弱。受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多数农民对现代生态农业还不大了解,有些也只是从一些新闻报道中获悉相关概念名词,从而导致他们没有主动去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意识。
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上看,我们需要从原来的非农生产转型到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合理布局构建生态农业产业结构,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还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农业发展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比例不合理,并且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区域性生态优势未能得到体现。
二是缺乏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封闭,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加工过程统一化、标准化程度低,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意识相对落后。
三是缺乏生态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数农村都以原有小家庭模式进行自给自足式农业生产,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生态型农业企业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生态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引导。
四是生态农产品认定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安全性要求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要求之一。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及其生产的标准化,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化内容之一。当前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生态认定体系尚未得到完善,产品的统一度和标准化问题比较严峻。
[对策]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解决现有供求结构矛盾,建议在适当地区根据供需关系让一部分农地休耕。
一方面,政府今后应做出相关政策调整,尽快补贴使用农家肥、零排放的兼业农户和小规模生态农业。国家金融资金不能再资助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比如水利建设以打井为主会造成地下水超采,要资助中小型水利设施等。
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是最可能盈利的新兴产业。例如,生态农业项目会在碳交易市场上变得非常抢眼,还可以发展碳交易期货,吸引过剩的金融资本。这还将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