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泥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习惯于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的“倒逼”,只会陷入错误重复的怪圈
东莞女大学生被冲入下水道死亡、深圳机场再次变成“水帘洞”、广东电网60多条线路跳闸……近日,广东等地遭遇暴雨冰雹极端天气,城市管理中的短板,又一次让老问题流出了桶外。
不可否认,暴雨如注,雷电冰雹交加,哪一个城市都难以做到“走在路上不湿鞋”。在一张广东省内城市气象预警信号分布图上,竟同时出现大风蓝色、雷电黄色、暴雨橙色、冰雹橙色、雷雨大风黄色、森林火险橙色等6种不同预警信号,足见此次天气的恶劣程度。虽然仍有意外发生,但从启动应急响应到学校停课单位停班,各地在应对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就连过去有人溺亡的隧道也被及时拉上警戒线。
不管是多少年一遇,坏天气总是会出现的。正因此,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底线思维显得尤其重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不仅要考虑下雨的情况,更需考虑下特大暴雨的情况;不仅要考虑应对下雨,还得考虑应对多种灾害一起出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底线思维去做规划、下决策、想对策,才不至于事到临头乱了阵脚,才是真正对公众、对社会负责。
此次暴雨袭城,去年11月刚落成的深圳机场新航站楼是重灾区。也难怪,3.8万多个天窗,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220倍,幕墙接缝数量是国家大剧院的60倍。世界级的设计和装潢,更应在防灾方面做得更好,老天不会因为你美就不下雨。建筑有功能性,更何况是城市公共建筑。如果没有最基本的防灾意识,不能应付哪怕是暴雨这样的坏天气,怎么能算合格?
即便设计标准能对付“五十年一遇”,也不能放松了警惕,万一遇到的是“百年一遇”甚至“两百年一遇”呢?正因如此,公共治理不能仅仅是围绕“应急”做文章,更要把应急预案本身所承载的思维方式,贯穿于城市管理始终,在各环节、各方面保持“底线的清醒”。着眼长远和潜绩,设计好每一张规划图纸、组织好每一次建筑施工、安排好每一次演习,我们才能走出“修不完的堤,防不完的汛”。
实际上,放眼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地震洪涝之类自然灾害,还是食品药品安全、流行疾病传播之类的突发事件,或是交通拥堵、外来人口、征地拆迁等治理困局,莫不需要严守底线思维。建化工项目时不妨先问一问,要是发生事故怎么办?举办大型活动时不妨先想一想,如遇突发状况怎么办?旧城改造时不妨先算一算,居民的基本安置是否有保障?对最坏的情况都成竹在胸了,自然可以放开手脚去做。否则,就需要再掂量、再细化。拘泥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习惯于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的“倒逼”,只会陷入错误重复的怪圈。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秉持底线思维,正是为了“既防一万,又防万一”。有底线思维,就有了对问题的科学预见、对风险的精准把控。只有想在事先、防在事前,才能做好风险管控,也才能以最大的诚意,争取到最大的支持,达到真正的社会善治。